從貧困小島到全球標竿 不是奇蹟,是系統工程
「新加坡的成功不是奇蹟,而是一場延續60年的系統工程。」童振源開門見山這樣說。60年前,新加坡還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島,沒有天然資源,連淡水都要靠進口。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現在成了全球金融中心、科技樞紐,還在AI發展上領先群雄。
童振源在書中分析新加坡發展的十大面向:總體發展、政府治理、外交國防、經濟發展、生產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創新、城市規劃、社會和諧與觀光文化。他總結,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動良善治理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所共同孕育的成果。
AI戰略:十年布局,一朝爆發
說到新加坡的AI發展,很多人以為是因為ChatGPT爆紅後才開始的,其實早在2017年就啟動了「新加坡人工智慧計畫」,投入1.5億新元打基礎,2019年發布《國家人工智慧戰略》,鎖定交通、市政、醫療、教育、邊境管理五大領域。當生成式AI在2023年席捲全球時,新加坡馬上推出《戰略2.0》,展現驚人應變速度。
童振源特別提到:「新加坡正在研發支援十一種東南亞與南亞語言的SEA-LION大型語言模型,回應區域多元語境需求。」投資金額更驚人,2024年財政預算中,未來五年將投入超過十億新元推動AI發展,其中五億專用於算力建設。
治理框架 讓AI有規可循
技術發展得快,治理框架也得跟上。
新加坡在2019年就率先在亞洲提出人工智慧治理框架,建立在「公平、倫理、問責、透明」四大原則上。2022年推出的「AI Verify」工具,幫助企業檢測模型是否合規。Google、Microsoft、IBM、AWS等科技巨頭都加入了「AI Verify基金會」,讓新加坡在全球AI治理上有了話語權。
根據Salesforce評比,2024年新加坡在全球政府AI就緒度指數中以84.25分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童振源表示:「治理不是限制,而是競爭力。有了清楚的規範,企業反而敢投入。」
人才戰略:從教育到轉職全包
童振源說:「人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好的人才,再好的政策都執行不了。」新加坡設定目標,要在未來數年內將AI專業人才規模擴增三倍,達到1.5萬人,從中學到碩士,全方位推動AI教育普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I學徒計畫」,讓學員直接參與企業專案,透過實戰經驗完成從專業人士到AI工程師的轉換。在國際人才引進方面,新加坡透過「科技准證」和「卓越人才准證」網羅全球菁英。
主權基金:長期戰略的堅實後盾
新加坡能夠大手筆投資AI等戰略科技,背後的關鍵是淡馬錫和政府投資公司(GIC)這兩大主權基金。「GIC主要以獲利為目標,針對全球具有潛力的產業投資,但投資必須有助於新加坡長遠發展,淡馬錫則更專注國內產業政策目標。」
他特別強調決策的長期性:「投資必須尊重長期報酬,不能只看短期。淡馬錫2023年報酬是負5%,但從1974年成立至今,股東總回報率高達14%,如果要求年年獲利,長期戰略投資就無法執行。」
最關鍵的是治理結構,童振源直言:「一旦有私德問題,未來的信任感就沒了。」新加坡的高薪制度和清廉體制,確保執行層面的專業能力和廉潔性。
能源轉型:面對不確定性的多元策略
發展AI需要大量電力,能源問題自然成為關鍵,新加坡在2022年發布的能源轉型報告中,坦承面臨三大不確定性:能源科技發展、地緣政治局勢、國際碳價走向。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力需求必定增,這來自經濟成長、數位化需求,以及交通電動化等因素。
新加坡的策略是「多元組合」,目前天然氣佔電力供應95%,但他們正積極布局,短期從鄰國進口電力,中長期投資氫能和小型核能技術。童振源說:「新加坡今年預算投入約10億新幣,用於各種新能源開發、評估與安全評估。希望等技術成熟後,就可以盡快採用。」更有趣的是,新加坡把能源挑戰當作商機。他們要將城市電網管理、新能源技術等能力,轉化成可出口的解決方案。
小國大智慧的啟示
《新加坡60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中,看到新加坡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源豐富或市場龐大,而在於系統性的戰略思考,透過清晰的政府願景、堅實的基礎設施、活躍的市場動能、充沛的創投資本、頂尖的科研實力、負責任的治理架構,以及強韌的國際合作網絡,構築新加坡發展的基礎。
童振源最後強調:「我分享的都是新加坡的經驗,每個國家環境不同,不能直接說新加坡怎麼做,其他國家就該怎麼做。但希望透過了解新加坡的思考與運用模式,作為借鏡的基礎。」
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新加坡用60年時間證明,小國也能有大智慧,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用長期的眼光、系統的思維,以及不懈的執行力,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新加坡60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這本書分析並收斂新加坡「小紅點」最珍貴的經驗,找出新加坡在不確定的時代中,用確定的戰略和堅持,創造出超越規模限制的可能性,幫助我們理解這份智慧的最佳指南。
*企業應用AI程度,是AI國力的起點,商周「AI創新百強計畫」徵件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