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吸入的空氣中,黴菌比想像中更活躍。」論壇主題演講首位嘉賓、長庚醫療聯盟外科部主任盧建璋如此開場。他指出,過去人們關注空氣品質多半聚焦PM2.5與工業污染,卻忽略空氣中潛藏的「生物性威脅」──黴菌孢子。

看不見的健康危機 黴菌對人體與醫療環境的威脅

黴菌與呼吸道疾病、過敏反應及免疫力下降密切相關,特別對癌症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影響深遠。一旦感染黴菌,死亡率可達50%至60%。盧建璋指出,黴菌感染常被低估,因傳統檢測依賴培養方式,導致感染數據與真實風險未被充分揭露。

長庚醫療聯盟醫院外科部主任/盧建璋醫生


根據研究推估,台灣每年因黴菌感染導致的死亡案例可能超過4,000至5,000人。除了空氣中的黴菌孢子,食物中長期存在的黴菌毒素(如黃麴毒素)也會引發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盧建璋呼籲,黴菌防治不該侷限於醫療場域,應延伸至居家環境,並建立完整的防霉管理認證與SOP,「結合科技與醫療力量,從預防著手,讓病人出院後也能獲得完善保護。」他也指出,雖然部分黴菌可應用於藥物與食品發酵,但多數對健康構成威脅。台灣若能善用相關研究與技術,有機會在國際間發揮影響力。

從預防控管著手 AI驅動引領產業升級

前SGS東亞區暨台灣區總裁楊崑山,則從他43年的檢驗經驗切入。他以一頓早餐為例,指出光是這一餐就可能涉及上百項檢驗,顯示供應鏈安全的複雜與重要性。他強調:「黴菌與防霉技術,是供應鏈安全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從食品、醫療到物流與品牌形象,都可能受到影響。」

楊崑山指出,傳統檢驗偏重「結果驗證」,但面對黴菌這種無所不在的「隱形殺手」,更應強化「預防控管」。在台灣潮濕氣候下,產品於運輸過程即可能發霉,造成品質損失甚至跨國糾紛。他呼籲業界建立完整的防黴標準與制度,涵蓋風險評估、預防措施、監測系統與應急處理流程。

前SGS台灣檢驗科技東亞區暨台灣區總裁/楊崑山


他強調,應推動「黴菌標準化管理」,並納入ISO或國際規範體系,使防黴成為企業ESG與消費者健康保障的重要基礎。他也高度肯定YCM優克美的技術與國際化布局,「從人工檢測走向AI驅動,從地方企業到跨國平台,是台灣產業升級的代表。」

科技轉譯風險管理 YCM用AI解碼黴菌危機

YCM優克美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冠杰則從AI應用出發,說明如何將黴菌風險「可視化」。他表示,YCM過去15年間累積超過80萬筆黴菌資料,建立亞洲最大黴菌行為學資料庫之外,也是亞洲首家通過雙認證的黴菌專業機構。

「這些資料若未整理,只是沉重的歷史紀錄;結合AI後,才能轉化為預測力。」他指出,過去要鑑定一個小白點是灰塵還是黴菌,需時三週;但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現在僅需30秒,不僅提升效率,也讓醫院、工廠得以即時因應、降低風險。

陳冠杰也現場展示兩大核心技術產品:

● Mold AI智慧影像黴菌檢測
1.結合手機與儀器,能即時判定材料是否發霉。
2.偵測準確率達90.7%,可識別0.2毫米大小黴菌。
3.廣泛應用於多種場域類型,涵括從供應鏈生產、醫療院所至學術研究單位。

● Space AIoT 環境監控偵測
1.24小時感測環境中黴菌濃度及其他空氣中有害物質,預測濳在風險。
2.提供用戶防範建議,可應用於辦公場域、工業與醫療空間。

「我們希望透過AI解碼黴菌,讓全世界以共同語言理解與管理它。」陳冠杰表示,唯有透過資料、AI與標準化,才能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將隱形風險轉為具體力量。

優克美科技執行長暨創辦人/陳冠杰

場域防護新思維 從工廠、物流到家庭打造預防導向的防霉體系

論壇最後,盧建璋再次提醒:「對癌症治療、器官移植患者來說,乾淨空氣環境比藥物更重要。」他指出,病人在醫院受專業照護,但出院返家後,若環境未適當通風或冷氣未定期清潔,黴菌就可能滋生,成為康復的阻力。

企業端同樣面臨挑戰。友嘉實業執行董事朱姵穎提到,父親始終強調「員工的生命與健康最重要」。她表示,當看到AI檢測能即時預警黴菌風險時,深受啟發。「不只保護產品品質,也守護員工的健康與安全,是企業責任的核心體現。」

物流領域則有不同痛點。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事長穰穎宣指出,多數倉儲屬常溫環境,缺乏溫濕度控管,若全面降溫除濕,成本極高。「反潮與黴菌幾乎難以避免,只能靠巡檢與補救。」但他認為,透過AI監測技術,能提前辨識高風險點,讓資源有效投入,而非等災情發生才亡羊補牢。

前SGS東亞區暨台灣區總裁楊崑山最後總結指出,傳統檢測常偏重靜態化學分析,然而環境黴菌偵測涉及樣本培養、風險溯源、員工訓練與大數據整合。「當原料或產品出現黴變跡象,就是警訊。」未來,透過像YCM累積的跨區域資料,可建立在地風險指標,協助企業更準確預測與處置,減少國際糾紛。

「防患未然,是對抗黴菌唯一正解。」陳冠杰最後表示,AI讓我們看見黴菌背後的真相,它不再只是恐懼,而是一股推動產業升級與生活品質提升的力量。在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的時代,唯有善用AI與環境管理,才能防止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的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