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關心下一個護國神山是什麼產業?也有人提出「護國群山」的概念,但很多人不知道要打造台積電這樣等級的公司有多難。

台灣要成就下一個護國神山十分不容易,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1. 市場規模限制:台灣本地市場太小,需要前進海外,但多數台灣企業缺乏這樣的能力。台積電主要市場在美國,因而成為世界級的公司。
  2. 人才競爭激烈:近年台灣高齡化及少子化,不要說新產業,連發展半導體和AI都很難找到足夠多人才。此外還面臨外商挖角,遭遇強大競爭與挑戰,而台灣對於引進外籍人才又有諸多限制。
  3. 缺乏良好投資環境:台灣的硬體環境缺電、缺地;在軟體方面,缺乏開放的法規,無法全力推動投資。
  4. 創業家精神待強化:台灣相對缺乏敢放手一搏的企業家,大部分人只願意做追隨者,不願意當領頭羊。

人形機器人是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

最近有一個新產業興起,吸引不少台灣企業關注,那就是「人形機器人」。在今年台北自動化工業展中,達明機器人率先推出台灣首款國產AI人形機器人,自製率逾8成,展現了台灣在這個領域的潛力。

且政府也開始積極布局,像是大南方新矽谷計畫,行政院4年匡列100億元科技預算,加上國發基金10年投入100億元引導民間投資,總計投入200億資金於發展智慧機器人產業。

台灣有絕佳生產機器人的條件,因為台中是精密製造大本營。但過去台灣大部分業者都只做機器人的一小部分,有些做視覺、有些做關節、有些做手臂,極少人把各個環節全面整合,也鮮少有業者自創品牌。近期台達電展示的聲控機器人、廣運結合Ainos打造的電子鼻機器人,都展現了台灣廠商在感知技術上的突破。

「整合」是未來的成功關鍵,台灣擅長零組件製造,現在需要的是整體整合能力;除了技術之外,還需要搭配資金整合、人才整合、市場整合。

台灣最大的機會在於「非紅供應鏈」。中國機器人產業雖然世界第一,但歐美要避免使用中國產品,這就是台灣商機,和最近興起的無人機產業是相同道理。

現在科技變化確實很快,電動車產業3年內即分出勝負,機器人產業的演變恐怕會更快。台灣的下一步不一定要再造一個護國神山,而是如何善用台灣的既有優勢,在新的技術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