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是光輝時刻的見證,更是對夢想與努力最深刻的致敬。無論是站上國際舞台的巔峰時刻,還是企業間的卓越表揚。當得獎者高舉獎座的那一刻,所有的辛勞與挑戰都化為值得紀念的榮耀時光,而這份榮耀,也將隨著獎座的光澤長存。

然而真正獨特的獎座,應該與得獎者的成就相呼應,成為一段故事的延伸。隨著ESG意識抬頭,獎座設計正走向環保與文化融合,從再生材料到低碳工藝,讓每一座客製化獎座,都是對綠色未來的承諾。不只是獎勵個人,更是對永續發展的肯定,讓榮耀不止於掌聲,而能與世界共好。

除要求美觀外 還要實踐減碳

此次,文洋承接「碳競爭力100強」的客製化獎盃,為了迎合ESG、減碳、永續、循環經濟等綠色主題,特地選用由甘蔗渣、回收木、回收衣物製作的再生材料,製作環保獎盃。

先從獎盃底座說起,文洋看中榨汁後的乾燥甘蔗渣,回收壓製的甘蔗板(定向纖維板),具有豐富的長纖維所呈現木頭拼圖的質感,能為底座帶來獨一無二的圖樣。此外,甘蔗板的纖維結構緊密,密度極高,以良好的強度與穩定性,適用於多種建材或家具製作,以及一般機器的裁切,因此作為環保獎盃的主體與底座,亦極為合適。

回收壓製的甘蔗板(定向纖維板)作為環保獎盃的主體與底座


接著獎盃的表面銘版設計,則是使用台電公司退役的木橫擔(支撐絕緣礙子或變壓器的木條),作為材料。文洋設計團隊解釋,這一類木橫擔多使用紅檜、鐵杉等較硬的木材為原料,支撐性高,且經過防腐防蟲處理,「我們將回收的木橫擔切片,做成銘版,並在版上雷射印刷獲獎企業的資訊,深色板材與淺色的甘蔗板正好可以拉出立體層次。」

最後,貼在獎盃上方圓形的板材,則是來自文洋合作夥伴午洋企業的回收衣料板材。午洋原是一家從事外銷五金陳列架的企業,近年致力研發回收材料,成功讓稻殼、咖啡渣、成衣廢料、海洋廢棄物重生,運用製成在衣架、陳列傢俱和人形模特兒。而文洋從午洋的回收材料中,挑選由廢棄衣回收重新做成的深藍色層板,作為獎盃標示《商業周刊》「碳競爭力」Logo的飾板,別具巧思。

文洋獎盃團隊整合不同的回收材料,懂得借力與午洋企業協力共同打造。


文洋強調,在當今事事講求快速生產的世代,走上環保設計、製造的這條路,走起來相當不容易,以環保獎盃的設計為例,光是挑選適合的回收原料後,再透過洗選、打碎、重新等製作程序,才能生產出一塊「能使用」的板材,所耗費的精神與成本,絕對是一般獎盃的好幾倍。

《商業周刊》2024碳競爭力百強 環保獎盃材質說明

追求ESG 找到新商模

近幾年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實踐環保理念,希望引領產業邁向綠色永續發展。雖然,獎盃的設計及製作屬於傳統產業,但文洋願意朝向永續轉型,用自己的方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因永續議題開啟有越來越多企業在乎獎座設計是否屬於回收材質或可被回收,文洋獎盃深諳這一理念,也正在推動汰舊的獎座、獎盃不要丟棄,可以交由他們回收,再造新的獎座讓榮耀賦予永續精神,藉此為每一個活動注入更多的綠色活力,同時傳遞對環保和永續未來的堅定信念。

「企業在追求ESG目標、傳產環保化的過程中,一開始也會花很多成本與精神,進行市調、研究與開發。不過,只要能找到新的機會,就是新商業模式的開始。」文洋指出,永續獎盃的製作耗損率較一般獎座高約2-5倍,成本溢價也達50%以上,減碳看起來似乎是耗費許多成本,但其實是企業轉型的契機、重塑企業價值的時刻。

由《商業周刊》舉辦的「碳競爭力」評比,吸引台灣眾多企業積極參與,並在減碳與獲利中尋求平衡,挑戰嶄新的企業模式,在艱辛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而文洋獎盃團隊也用一座座美麗、減碳的環保獎盃,榮耀著所以勇敢創新、落實永續的台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