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檜意森活村,彷彿踏進老嘉義的時光隧道。這片佔地3.4公頃的林業官舍群,由28棟日式木造建築組成,靜靜佇立在嘉義市中心多年,如今卻成為觀光客必訪之地。疫情期間仍吸引超過百萬人次造訪,是全台少數兼具歷史保存與商業活力的文化街區。
街區內,文創品牌、職人工作坊與特色餐飲錯落其間,從本土小店到知名連鎖,共有超過40間商家進駐,共構一座活著的生活博物館。但場域越熱鬧,管理就越複雜。從空間修繕、交通動線,到帳務整合與商家協調,每個細節都考驗治理能力。
從林場宿舍到文化街區 修復嘉義光榮記憶
「三十年前,這裡還是充滿生活感的員工宿舍、但有些地方顯得雜亂。」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副處長周恆凱回憶自己民國82年報到時,對這裡留下的印象。當時其實看不出來建築原本樣貌,後來完工打開鐵皮圍籬後,曾經居住的老前輩們和附近民眾都很認同修復成果。
這些歷史宿舍,承載著嘉義的林業記憶。早在日治時期,阿里山為「三大林場」之一,日本人於1912年開通阿里山森林鐵路,將木材由山上運至嘉義製材,也因而帶動城市的製材業發展。當年,嘉義曾有「木材之都」之稱,林森東路沿線正是產業與生活交錯的聚落。
真正的轉折,始於行政院核定「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 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計畫」後。住戶們逐步遷出,依《文資法》逐棟修繕,從門窗到屋瓦,每一處細節都依原樣重現,再依《促參法》對外招商。
從老舊宿舍群,到融合歷史建築與文創商業的生活場域,這條路,花了十多年走來。
阿里山的林業記憶 藏在這條軸心廊帶裡
「我們不是在新建一個觀光景點,而是在復原一段記憶。」周恆凱這麼說。
嘉義這座城市的發展,從山上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一路延伸到嘉義市區,不只是檜意森活村,還有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等文化節點,總面積超過二十公頃。這些據點,構成一條完整的林業文化廊帶,而每年吸引百萬人次的檜意森活村,正是這條廊帶上最早啟用、最受矚目的轉運樞紐。
也因此,林鐵及文資處的角色不再只是修屋與招商,更是整體場域規劃的設計者與協調者。從假日徒步區的交通管制、動線導引設計,到與市府合作進行車流疏導,再到商家招牌的統一樣式規範,林鐵一步步從硬體修復走向秩序營造——讓文化街區不只是熱鬧,更是有系統、有一致語言的生活場景。
從街景到金流 處處都是文化場域治理挑戰
治理的難度,不只存在看得見的街景,更藏在看不見的金流裡。
檜意森活村以「在地共好」為核心理念,積極邀請嘉義本地中小型品牌進駐。對旅客來說,多元支付是一種基本便利;但對小店家來說,卻是一道現實難題。
「七成消費者使用多元支付,年輕人一進門就問能不能用 LINE Pay,外國遊客則習慣刷卡或 Apple Pay,」進駐品牌「高地人莊園」主理人楊祖穎說。對小型商家而言,人力與帳務經驗有限,結帳時支付方式交錯,常讓店員手忙腳亂。
金流整合業者雷門數據服務執行長賴良賓指出,檜意森活村採取類似百貨公司型態:所有店家的發票與款項皆由經營單位統一處理。隨著支付工具多元化,若沒有後台整合系統,便需投入大量人力整理報表、逐一核對,不僅耗時易錯,也影響分潤效率與商家信任。
「這些金流處理的流程,正是複合型商圈營運最基本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地基」賴良賓說,如果不能讓店家結帳有效率、領錢有保障,就算理念再好,也難以真正促成共好。
科技助力 文化場域才能邁向永續
檜意森活村在2019年攜手雷門數據服務導入 ePay365 多元支付整合系統。一台機器就能完成不同支付方式的結帳,即時彙整所有交易資料與發票資訊,以前財務得花三、四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後台僅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自動對帳。數位工具不只簡化流程,也讓經營場域的信任關係更穩固。
檜意森活村內的人氣餐廳「打貓咖啡」店長李盈蓁說,現在,只需要一台機器就能完成不同支付結帳,加上每天園區都會回傳當日營業報表,她可以專注於製作咖啡、服務客人,提升至少10%效益。
未來,林鐵也計畫提前啟動場域招標,導入更多互動科技,創造出一個讓全年齡層的訪客,都能以自己方式走進文化場域——讓科技,不只是經營工具,更成為傳遞文化的新語言。
從老宿舍到文化街區,檜意森活村的故事還在繼續。真正撐起這座場域的,不只是木構建築的修復,更是制度與經營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