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上海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至1美元兌人民幣7.3515~7.3519元區間,創下自2007年12月以來、17年4個月的新低。人民幣前一交易日匯率為7.3506元,已跌至2023年9月以來、約1年7個月的最低點。4月10日人民幣持續走貶,跌破2023年9月8日的7.351元水準。

(圖表製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市場上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當局似乎正在容忍人民幣緩步貶值。在美國川普政府課徵高額關稅、削弱中國商品國際競爭力的情況下,貨幣貶值被視為對沖手段之一。中國政府也展現出對抗美國的強硬立場,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疑慮升高。

4月9日的交易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7.35元上下小幅波動。由於人民幣仍處於管制體系,匯率浮動被限制在中國人民銀行每天公布的中間價上下2%範圍內。當日匯率持續接近下限,顯示市場拋售壓力沉重。

中國政府透過中間價來傳達政策意向。繼4月8日後,9日的中間價亦較前一日出現對美元貶值的調整。人民銀行10日上午設定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7.2092元,根據此數值,人民幣當日最低可貶至7.3534元。瑞穗研究與技術首席經濟學家月岡直樹指出:「市場解讀為官方釋出人民幣貶值訊號」。

此舉反映中國對經濟前景的高度戒備。在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將2025年GDP成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與2024年相同,但市場普遍認為難以達成。尤其在美國川普政府不斷加徵關稅後,將更難實現這個目標。

中國政府容忍人民幣貶值,但似乎還有對經濟風險的警惕。(圖表製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刑自強分析,美國關稅對中國出口的直接衝擊,加上全球貿易放緩的間接影響,雙重打擊明顯。他預測中國2025年GDP成長率為4.5%,但也警告存在下修風險。花旗集團則分析,若中國未能有效分散出口市場,成長率可能進一步下滑2.4%。

關稅削弱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也對中國龐大的對美貿易順差造成衝擊。貨幣貶值雖然可抵銷部分的關稅壓力,對採行匯率管制的中國政府而言,是操作上較容易實施的出口刺激政策。英國資產管理公司安本(Aberdeen)高級經濟學家Robert Gilhooly甚至認為:「人民幣可能貶至1美元兌7.9元以上。」

人民幣貶值的隱憂

然而,貨幣貶值也是一把雙面刃。國際市場本就對中國資本市場信心不足,若匯率持續下滑,可能引發中國的外資出逃,衝擊依賴外資的經濟模式。這也是中國一向對人民幣貶值保持高度警覺的原因。

2015年人民幣貶值時即曾引發資金外流。為穩定匯率,中國政府多次進場干預,導致外匯存底一度縮水約1兆美元。如今中國政府雖仍高度警惕資金外逃,但在對美貿易戰升溫下,也不得不重新衡量貶值帶來的潛在益處。

中國國內也逐漸出現要求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政策的聲音。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7%,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2年為負。市場認為,為壓低實質利率、推動經濟回升,貨幣寬鬆政策勢在必行。

不過,人民幣貶值也可能被川普政府指控為「匯率操縱」行為。若中國當局仍選擇容忍匯價下滑,可能顯示其已做好與美方「硬碰硬」的準備。若關稅戰升級,雙方經濟皆受損,全球衰退風險也將隨之上升,市場恐難迅速回穩。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中日3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逆轉
日美利率政策背道而馳,日元出現升值信號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