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炫目的直播間裡,套上濃妝濾鏡的年輕女性一字排開,一聲「上車囉!」拉開觀眾「抖內」打賞的序幕。只要新台幣兩元,粉絲就能換來主播一聲親密稱呼:「哥哥腹肌有八塊」。

近期,台灣網友闖進這類直播間,以低價打賞刷政治人物名字,迫使直播中斷,意外掀起大眾對中國「團播」的熱議。

這種「多人直播」形式在短短兩年內,從簡陋的純色背景進化到媲美綜藝晚會的專業舞台,成為直播產業增長最快的賽道。《上海證券報》指出,2025年團播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150億人民幣。

雖然這在動輒數兆產值的直播電商版圖中僅一小角,但若放到同樣以娛樂為核心的中國院線電影產業來看,已相當於2024年中國全年票房的1/3強。

中國封殺選秀 團播用「情緒價值」來補位

團播通常由4至8名年輕主播登台,以唱跳、遊戲或互動吸引觀眾。不同於單人直播,團播強調粉絲參與,打賞可直接左右表演內容,甚至決定主播出場順序與站位。

根據新浪財經8月的報導,2024年中,抖音的團播直播間日均約4千個,到了今年,這個數字已經接近翻倍,到達日均超過7千5百個。這類不帶貨、賣互動的形式,將「情緒價值」轉化為商業收益。事實上,團播正是中國嚴打「飯圈文化」後,另一片野蠻生長的新地。

飯圈是由粉絲集結的社群,以集體力量幫偶像衝人氣與曝光,但經常因激烈的競爭和網絡攻擊行為引發爭議。

2021年愛奇藝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爆發「倒奶事件」,粉絲大量購入贊助商的牛奶為偶像衝人氣,但大多人喝不完,倒奶影片在網路瘋傳,使得中國官方出面遏止亂象。同年,中國廣電總局一紙命令封殺偶像養成節目。紅極一時的《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等選秀節目全面停擺,讓傳統偶像養成路徑驟然中斷,許多練習生頓時失去舞台。

團播於是成為替代方案,讓中國的選秀與團體偶像產業,集體找到新的生命出口。不少前偶像紛紛轉向這個新興賽道,包括前SNH48成員李慧、《偶像練習生》選手婁滋博等人,憑藉舞台經驗在團播中迅速收割人氣站上中央大位,也讓團播行業不斷「內卷」,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過往選秀吸納的龐大粉絲群也被團播承接下來。根據中國電商數據分析平台「蟬媽媽」統計,團播觀眾以18至30歲女性為主,佔比超過8成,與昔日選秀粉絲的人口輪廓高度重疊。

團播變現:打賞、廣告與直播平台的三層獲利

如今,也團播發展出不同層次的獲利方式。

第一層,直播打賞

粉絲為了獲得主播點名、專屬舞蹈,不惜砸重金。中國社群就盛傳,曾有粉絲為了讓一線團播女團成員SK萱萱拿下PK五連冠,刷了903個嘉年華(抖音直播禮包),市值270萬人民幣、破千萬台幣。

為刺激抖內,團播公司還特意設計英、粵、泰、韓等外語互動,以及設立PK賽制,讓兩組主播限時比拼禮物數量,激起粉絲的勝負欲。

第二層,商業廣告與置入

當團播累積龐大流量後,直播背景、口播內容都能變成行銷資源。帶貨主播也邀團播團體試水溫。中國電商巨頭京東於今年七夕檔期首次邀請知名的男女團播主播進入直播間PK,創下單晚破4百萬點讚數。

第三層,直播平台抽成

直播平台亦成了團播經濟下的獲利者,中國短影音平台巨頭之一「快手科技」,在其2025年中期報告指出,第二季直播業務比去年同期增長8個百分點,達到100億人民幣,其原因正是團播營收提升。

女性觀眾崛起

雖然團播的獲利來源還是以打賞、廣告和平台抽成為主,但最大的差別在於觀眾結構,團播正在打破「直播靠男性金主撐場」的窠臼。中國《澎湃新聞》取得一線團播團「SK江浙粵005」的後台數據,女性觀眾佔比高達95%,其中18至23歲佔比更達75%。

這群年輕女性更注重舞台氛圍、主播人設完整度與團員之間的互動感,團播順勢把主播塑造成「電子偶像」,滿足女粉對偶像的情感投射。

此外,團播背後往往是一個二、三十人的專業團隊,涵蓋主持、攝影、燈光與舞蹈設計,甚至需要經紀公司投入才藝培訓,這使得團播生意更像一座「電子偶像工廠」,不僅改變了直播的表演形式,也衍生出偶像養成、舞台製作的新市場。

千億商機能逃脫監管緊箍咒?

團播的崛起是偶像養成節目遭腰斬後,粉絲需求與資本力量在網路上找到的新出口。它將練習生的專業訓練、粉絲的情感寄託與平台的算法機制串連成一條高度工業化的流水線。

然而,產業的爆發同時也暴露隱憂。內容同質化嚴重,靠擦邊或軟色情吸引流量的風氣不斷出現;收益集中在一線主播與大型經紀公司,基層主播難以分食;勞動強度過高的問題更是頻頻浮上檯面。

台灣網友的「亂入」雖只是插曲,卻凸顯團播的潛在弱點——政治與監管隨時可能介入,瞬間打亂舞台秩序。中國央視九月播出以「團播亂象」為主題的專題,強調「行業需要升級自律,迎接高質量發展」,官方的警示意味濃厚。

事實上,中國直播產業並非沒有前車之鑑:單人直播過去曾因為過度打賞、內容失序而遭到嚴格整頓。團播如今正處於爆發期,但能否在商業化與平台規範之間找到平衡才是團播的真實挑戰,重點不在於舞台能多炫麗、粉絲能多豪擲,而在於遇上監管時它是否還能站得住腳。

單人主播跌落神壇的故事已經寫過不少遍,如今團播只是換了群像,但劇本未必不同。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