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屈公病疫情嚴重,當局發布「後遺症告知書」,指目前無特效藥,感染後會出現持續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有患者表示痛到無法行走。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殘留關節疼痛的後遺症,最久可能持續18個月。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2日晚發布「基孔肯雅熱」(屈公病)後遺症告知書,表示屈公病是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無特效藥可治,感染後可能出現持續高燒(攝氏39度以上)、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慢性病痛或嚴重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

綜合陸港媒報導,患者洪小姐表示,一開始她感覺到關節痛,第二天就疼痛到無法行走;「當天夜晚就發燒了,抽血檢查結果顯示是基孔肯雅熱。」

另一名患者梁先生表示,發病頭兩天一直發燒,高至39.6度,就醫後確診並進行隔離治療。相關症狀有發燒、皮疹加上關節疼痛,「手腳腫脹,皮疹消退後皮膚也有些變色,全身關節疼得就像被揍了一頓似的,特別難受。」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生彭揚惠表示,醫院目前收治的屈公病患者多為輕症,出院時症狀大多緩解,僅少數患者可能殘留輕微關節疼痛,部分病人的關節痛持續時間為1至3個月,甚至是18個月。

彭揚惠表示,感染屈公病後會出現關節疼痛的部位主要是踝、指、腕等遠端小關節,也可累及膝、肩等大關節,關節僵硬會影響活動,因此患者需盡量臥床休息。

據官方通報,中國屈公病累計病例突破5000例,均為輕症,無重症和死亡病例報告。日前當局在北京召開全國疫情防治工作會議,要求防範疫情外擴,這波疫情起源地佛山已於7月31日啟動為期一週的滅蚊行動。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沈洪兵2日帶隊至佛山指導屈公病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從嚴落實網格化管理措施,進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和風險點位消殺,全面鏟除病媒生物孳生地,確實阻斷病毒傳播渠道。


屈公病症狀、治療方式一次看

下文為商周編輯處整理:

截至6月23日,台灣2025年累計13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2007年來同期最高,主要來自印尼11例,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境外移入。今年全球累計逾25萬例病例、80例死亡,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屈公病英文為Chikungunya,意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因患者關節痛嚴重到彎曲身體而得名。

屈公病症狀

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出現皮疹,可能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症狀。

屈公病會好嗎?

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內可康復,症狀持續約3至7天。少數患者關節痛會持續數個月,較少見致死案例,屬可康復疾病。

屈公病治療

目前屈公病無特效藥物,採症狀治療。患者應在固定醫院就醫,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多休息多喝水,避免蚊蟲叮咬造成進一步傳染。

屈公病致死率

屈公病較少見死亡案例,致死率約0.1%,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為高危險群。

屈公病病媒蚊

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病毒在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具傳播能力,不會直接由人類傳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被病媒蚊叮咬會使蚊子具傳播病毒能力。

屈公病旅遊警示

台灣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針對巴西、法屬留尼旺島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請民眾採取加強防護。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及玻利維亞,則為第一級「注意」。

資料來源:衛福部

責任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