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21世紀之際,昔日對人口過剩的恐慌,已如喇叭褲和鬢角造型一般,顯得格外老派過時。當年擔憂的人口爆炸危機,如今已轉變為人口雪崩的困境。
2011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達到9億的高峰後,開始逐年下滑。退休人口過多、勞動人口不足,形成了拖累整體經濟的壓力。
數十年來,中國學者一再警告,人口危機迫在眉睫,但他們只能小心翼翼的在學術期刊內討論。現在這些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強烈。2011年,人口統計學家王豐公開直言:「繼續執行一胎化政策,相當於給這輛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車踩油門。」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光棍問題」威脅社會穩定
這場危機不僅限於經濟層面,更導致整個社會結構失衡。1980年代的獨生子女,是實施一胎化政策以來的第一代。他們已經成年,當初預測的後果也一一浮現。
某些地區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意謂著有些男性將面臨擇偶困難。這些被賦予傳宗接代使命的男性,人生的首要任務註定失敗。他們成年後往往成為所謂的「光棍」,亦即娶不到妻子的單身漢。
性壓抑與憤怒的單身男性群體,對社會穩定構成了威脅。而社會穩定,正是中國共產黨最在意的事。2012年黨媒《人民日報》就曾警告,數以百萬計的未婚男性更容易參與「暴動、偷竊與群毆」。
在婚姻市場處於弱勢的農村男性,轉向從越南、緬甸、北韓、尼泊爾、寮國等鄰國「進口」新娘。但這類跨境婚姻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強暴、人口販賣等事件時有所聞。
中國年輕女性的處境則是好壞參半。有些人獲得了更好的教育機會。身為獨生女,父母往往像對待兒子一樣全力培養她們。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新的壓力:她們既要找到好工作,賺錢養家,又要獨自承擔為家族傳宗接代的責任。
但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女性,往往抗拒婚姻和生育,這進一步加劇了新娘短缺的問題。很多女性最終選擇維持單身。
政策與執政正當性緊密掛鉤,廢除一胎化如同自打嘴巴
最令人意外的是,中國領導人竟然堅持一胎化政策這麼久。1979年政策推出時,官方宣稱這只是臨時的應急措施。當時的領導高層承諾:「30年後,當人口成長過快的問題緩解,我們就會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然而,計畫生育政策早已與中共的執政正當性緊密掛鉤。龐大的計畫生育官僚體系根深柢固,高額罰款更成為重要財源,導致領導高層遲遲無法調整這項早已不合時宜的政策。
在這個極度重視面子的體制中,廢除政策無異於自打嘴巴。共產黨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只能被動的因應突發事件。
2008年的四川地震就是典型的案例。豆腐渣工程的校舍倒塌,奪走數千名孩童與青少年的生命,許多農村家庭瞬間失去唯一的孩子。民眾怒火高漲到可能引發暴動時,政府才被迫正視問題。
復旦大學著名的人口學教授顧寶昌告訴我,地震暴露出「一胎化政策的弱點。這些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完全靠孩子養老。一旦年老失去子女,在社會上根本無依無靠,失去立足之地。」
昔日強制民眾結紮與墮胎的計生幹部,如今必須來個180度大轉彎,改口推動輸精管與輸卵管復通手術,協助取出避孕器,甚至為即將停經的婦女提供生育治療。
在人口統計學家的呼籲下,中國政府審慎地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驗,開放生第二胎,觀察是否會導致出生率飆升。
除了那些思想僵化的中共高層以外,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比起強制手段,都市化才是抑制生育率更有效的方法。逐漸成熟富裕的中國,變得跟鄰近的南韓、日本,以及西歐的部分國家一樣,即使政府提供豐厚的生育補貼,出生率仍持續探底。
一胎化政策如何結束?維權運動與民間反抗的升溫
人口控制的阻力也來自民間。數十年來受到高壓政策壓迫的中國農民,開始察覺計生機制漏洞百出,紛紛起身反抗。2006年,那群孩子被強行帶走的父母連署請願,只是這股反抗意識抬頭的跡象之一。
21世紀初,中國社會興起「維權運動」的浪潮。一批原本被共產黨壓制的理想主義律師開始挺身而出,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追究政府責任。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也鼓起勇氣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濫用權力所造成的種種不公。民眾積怨日深,抗議事件激增。
中國公安部的資料顯示,2005年,全國「群體性事件」已飆升至8萬7000件,而10年前每年僅1萬件。此後,官方乾脆停止了統計(或至少不再公開資料了)。
2007年,廣西南部的某縣發生暴動:計生幹部因一名貧農無力繳納罰款而強行拆屋,引爆眾怒。多達3000人湧到計生辦,搗毀辦公室,掀翻並焚燒公務車輛。類似的計畫生育抗議事件,大多發生在偏遠地區,鮮少登上媒體版面。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聲浪也日益高漲。1979年,中國推行計畫生育時,國際社會曾把中國的政策捧為拯救地球的勇敢作為。然而,人權爭議早已完全掩蓋了人口控制所帶來的環保效益。
當時中國出現了一位新英雄:陳光誠。他是失明的維權律師,因為對家鄉山東臨沂的計生辦提起罕見的集體訴訟而獲得國際讚譽。他被判刑坐牢4年多,出獄後又被軟禁在村裡,成了備受關注的人權象徵。
強制引產照片引爆輿論,2015年一胎化政策正式終結
如今回顧過往,2012年是整個局勢的轉捩點。一連串看似無關的事件,從陳光誠的驚險逃脫開始,最終匯聚成一場完美風暴,讓一胎化政策走向終結。
5月中,陳光誠抵達紐約,並接連舉辦了幾場記者會,公開痛批中國的計畫生育政策。接著,2週後,陝西一名22歲的女工馮建梅,當時懷著第二胎,已達懷孕後期,卻被計生幹部抓走,頭上套著枕套押到醫院,強行打了引產針。
她原本以為自己身在陝西省的農村,可以合法生二胎,但計生辦不同意,對她家開出6000美元的罰單,他們根本拿不出這筆錢。
這種強制墮胎在當時並不罕見,對計生辦來說,已是行之有年的例行作法。但這次不同的是,馮建梅的小姑在診所中用手機拍了張照片。
照片中,馮建梅滿臉絕望、頭髮散亂地躺在病床上,身邊是那個已經成形但明顯死去的胎兒。這張照片一上網,註定會在網路上瘋傳。
中國的輿論瞬間炸鍋,駭人的照片在網路上到處流傳,審查人員連刪都來不及,短時間內就湧入近百萬則留言,要求以謀殺罪起訴計生幹部(有人留言說這是「子宮裡的奧斯維辛」)。最後,地方政府被迫出面向這家人道歉。
同年稍後,也就是2012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正式接班,成為中共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是「紅二代」,父親是早期的革命幹部,屬於中國所謂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靠著家世背景延續共產黨統治的特權階層。
一般認為,他會帶來比前任胡錦濤更強勢的領導風格。不過,在計畫生育方面,他的政府卻動作保守,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只是慢慢放鬆管制。
2013年3月,政府把原本權力極大的「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併入衛生部,削弱其職能。同年11月,政府進一步放寬生育限制,推出全國性的豁免政策,只要夫妻任一方是獨生子女,即可生育第二胎。
中國政府一直拖到2015年10月,才終於正式結束一胎化政策。在一場關於經濟的中共全會結束後,官方的新華社發布公報,宣布中國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2個孩子的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一胎化政策得年35歲
這個消息迅速引爆全球媒體。2015年10月29日當天,我正搭乘公車,穿過紐約的唐人街。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推送了這則新聞。
當天中午,我和一個朋友吃飯,她有2個姪女和1個乾女兒,都是從中國收養的。儘管一胎化政策已經走入歷史,它留下的餘波仍在,正以無數始料未及的方式,深刻的改變我們的世界。數百萬的中國家庭,至今仍在心中悄悄的哀悼那些未能來到人世,或被強制放棄的孩子。
那天,我模仿訃聞的風格,快速寫了一篇一胎化政策結束的報導。我寫道:「中國的一胎化政策經歷了長期病痛後,於週四宣告病逝,得年35歲。」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竹林姊妹》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5/09/27
作者簡介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耶魯大學畢業。2001年加入《洛杉磯時報》,曾擔任北京分社社長長達7年時間。她的北韓報導為她贏得了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人權報導獎,以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外交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iplomacy)的獎項。
她為《費城探究者報》做的塞拉耶佛報導為她贏得了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與羅伯特.甘迺迪獎(Robert F. Kennedy Award),並入圍普立茲獎最佳國際報導獎項。
《我們最幸福》一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的決選書單,並榮獲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吃佛》獲《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著作已被譯成2種以上的語言。
目前是《洛杉磯時報》特派記者、《紐約客》撰稿人,最近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擔任記者。著有《洛加維納街:塞拉耶佛一處鄰里的生與死》、《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